大战在即,敌主力师联络起义;我军司令:同意,但要派2个团监视_黄维第_廖运周_兵团
1948年11月6日,淮海战役的炮火在中国大地上炸响,标志着国共两军之间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的开始。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自开战以来连战连捷,迅速摧毁了国民党第3绥靖区的全部军力,并且在徐州东侧的碾庄圩一战中,将黄百韬指挥的第7兵团12万国民党军团一举全歼。看到华东野战军接连斩获战果,中原野战军也毫不逊色,集结全军力量,将从武汉一带增援的国民党精锐—黄维第12兵团围困在双堆集一带,逐步形成了一个铁桶般的包围圈。
然而,尽管敌军已经被困在包围圈内,战局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。11月23日,黄维兵团的包围圈已经彻底形成,但中原野战军依旧面临巨大压力。由于1947年中原野战军曾深入大别山作战,遭受了极大的损失,部队没有得到充分的补给,现在仅剩下约10万兵力。而黄维兵团下辖4个强悍的军团和1个快速纵队,总兵力也在10万人以上,重型武器的装备更是远远超过了中原野战军。黄维,凭借着兵力和装备的优势,并不甘心束手待毙,一直在策划突围。尤其是中原野战军的6纵负责防守南面的阵地,敌军多次集结兵力,发动了六七次的集中攻击,飞机、大炮、坦克配合攻势波涛汹涌,压力巨大。敌人一旦突破6纵防线,便可一路南下蚌埠,与李延年指挥的第6兵团和第8兵团合流,形成铁壁合围,确保安全撤退。
展开剩余69%面对如此猛烈的敌袭,6纵的司令员王近山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作为一名参加革命多年的老红军,他对阵地的守卫可谓心如刀割,尤其是在防守杨庄、李庄、周庄、葛家庄等前沿阵地时,炮火几乎要将每一寸土地吞噬。与此同时,更为严峻的消息传来:黄维兵团决定在27日清晨集中全部兵力发动突围。这一次,黄维兵团调动了4个主力师参与突围,而由于第14军损失惨重,他们将第18军的一个师抽调替代,打算齐头并进,直接选择攻击6纵防守的阵地。
然而,这一突围计划中还夹杂着一个令王近山等人既震惊又疑惑的消息——敌军第85军110师的师长廖运周,居然准备在关键时刻率部起义,联合6纵的力量来阻止黄维兵团的突围行动。廖运周的110师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,军长吴绍周是一位资深将领,而且与国防部长何应钦关系深厚,廖运周的部队一直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。因此,廖运周竟然在此时提出起义,实在令人意想不到。即使他有诚意,毕竟他指挥的并非一支杂牌军,如何能保证没有其他反动军官在背后捣乱?一旦出现反叛分子,6纵可能会遭遇前后夹击的困境。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王近山制定了双重防备的方案。一方面,他在包围圈内为廖运周的部队开辟了一条突围路线,并尽可能避开敌军驻扎的村庄;另一方面,他紧急调集了2个团,分别占据了突围路线的东西两侧阵地。这样,一旦廖运周的部队起义,他可以从两翼同时发起打击,将起义部队和任何可能的反叛分子歼灭在开阔地带。如果起义一切顺利,那两个团则负责防备跟随起义部队的敌军追兵。
幸运的是,这些额外的准备工作最终并未派上用场。事实上,廖运周的起义计划是成功的。他早在敌军阵营中潜伏多年,凭借着自己在部队中的高威望和充分的准备,起义一经启动便顺利展开。廖运周在敌阵中的特务和顽固分子早已被清除,确保了起义的顺利进行。更为关键的是,成功突围后的第110师立即将其山炮营等兵力转向敌军后续部队,打乱了黄维兵团的突围计划,极大破坏了敌军的突围希望,标志着此次最有可能成功的突围行动彻底失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